药材知识

云集网免费为大家提供药材的详细信息

人参

具有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之效,能补脾益肺、生津止渴,并有安神益智的作用。

主要用于劳伤虚损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、反胃吐食、大便滑泄、虚咳喘促、自汗暴脱、惊悸健忘、眩晕头痛、阳痿尿频、消渴及妇女崩漏等气血津液不足之证。经典记载如:《本经》称其“补五脏,安精神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开心益智”;《别录》言其“疗肠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胁逆满,霍乱吐逆,调中止消渴,通血脉,破坚积,令人不忘”;《纲目》更指出可治“男妇一切虚证”。

查看详情

枸杞

可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,适用于虚劳精亏、腰膝酸痛、眩晕耳鸣等症。

主要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腰膝酸软、头晕目眩、视物昏花、多泪虚咳、消渴及遗精等症。

查看详情

当归

功能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,常用于血虚萎黄、眩晕心悸等症。

主治血虚诸证,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症瘕结聚,崩漏,虚寒腹痛,肌肤麻木,肠燥便秘,赤痢后重,以及痈疽疮疡、跌打损伤等。

查看详情

黄芪

可补气固表、利尿托毒、排脓敛疮,适用于气虚乏力、食少便溏等症。

主要用于体虚自汗、久泻脱肛、子宫脱垂、慢性肾炎、体虚浮肿、疮口久不愈合等症。

查看详情

党参

可健脾补肺、益气生津,主治脾胃虚弱、食少便溏、四肢乏力、肺虚喘咳等症。

用于脾胃虚弱、气血两亏、体倦无力、食少口渴、久泻脱肛等症。《纲目拾遗》称其“治肺虚,益肺气”,《科学的民间药草》则认为其可作为补血剂,用于慢性贫血、萎黄病等。

查看详情

白术

可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安胎,常用于脾虚食少、腹胀泄泻、痰饮眩悸等症。

主治脾胃气弱、不思饮食、倦怠少气、虚胀泄泻、痰饮水肿、黄疸湿痹、小便不利、头晕自汗及胎动不安等。历代本草记载其可“利小便”、“消痰水”、“去脾胃中湿”等。

查看详情

甘草

可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诸药,用于脾胃虚弱、咳嗽痰多、脘腹疼痛等症。

炙用治脾胃虚弱、食少便溏、肺痿咳嗽、心悸发热;生用治咽喉肿痛、痈疽疮疡,并能解药食中毒。《本经》记载其“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力,金疮肿,解毒”。

查看详情

茯苓

可渗湿利水、健脾和胃、宁心安神,主治小便不利、水肿胀满、痰饮咳逆等症。

用于心悸失眠、呕吐泄泻、遗精淋浊、惊悸健忘等症。《本经》记载其“主胸胁逆气,忧恚惊邪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烦满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”。

查看详情

柴胡

可解表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举阳气,主治外感发热、寒热往来、肝郁胁痛等症。

用于胸满胁痛、口苦耳聋、头痛目眩、疟疾下利、月经不调、子宫脱垂等症。《本经》称其“主心腹肠胃中结气,饮食积聚,寒热邪气,推陈致新”。

查看详情

白芍

可养血和营、缓急止痛、敛阴平肝,主治月经不调、经行腹痛、胁肋脘腹疼痛等症。

用于自汗盗汗、阴虚发热、崩漏带下、四肢挛痛、头痛眩晕等症。《本经》记载其“主邪气腹痛,除血痹,破坚积,治寒热疝瘕,止痛,利小便,益气”。

查看详情

酸枣仁

可宁心安神、养肝敛汗,主治虚烦不眠、惊悸怔忡、体虚自汗盗汗等症。

用于虚烦不眠、惊悸怔忡、烦渴虚汗等症。《别录》称其“主烦心不得眠,脐上下痛,血转久泄,虚汗烦渴,补中,益肝气,坚筋骨,助阴气,令人肥健”。

查看详情

黄连

可清热泻火、燥湿解毒,主治高热烦躁、湿热痞满、呕吐泻痢、心火亢盛等症。

用于热病心烦、痞满呕逆、痢疾腹痛、吐血衄血、消渴疳积、痈疽疮毒等症。《本经》记载其“主热气目痛,眦伤泣出,明目,肠澼腹痛下痢,妇人阴中肿痛”。

查看详情

半夏

可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、消痞散结,主治咳喘痰多、呕吐反胃、胸脘痞闷等症。

用于湿痰冷饮、咳喘痰多、胸膈胀满、痰厥头痛、头晕不眠等症。外用可消痈肿。《本经》记载其“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,头眩胸胀,咳逆,肠鸣,止汗”。

查看详情

山茱萸

可补益肝肾、收涩固脱,用于眩晕耳鸣、腰膝酸痛、阳痿遗精、遗尿尿频等症。

主治腰膝酸痛、眩晕耳鸣、阳痿遗精、小便频数、虚汗不止等症。《本经》称其“主心下邪气寒热,温中,逐寒湿痹,去三虫”,《别录》言其“强阴益精,安五脏,通九窍”。

查看详情

五味子

可收敛固涩、益气生津、补肾宁心,用于久嗽虚喘、梦遗滑精、遗尿尿频等症。

用于肺虚喘咳、口干作渴、自汗盗汗、劳伤羸瘦、梦遗滑精、久泻久痢等症。《本经》称其“主益气,咳逆上气,劳伤羸瘦,补不足,强阴,益男子精”。

查看详情

麦冬

可养阴生津、润肺清心,用于肺燥干咳、阴虚痨嗽、喉痹咽痛、内热消渴等症。

主要用于肺胃阴虚所致的口干口渴、干咳咯血,以及心阴不足引起的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津液耗伤等证。常与沙参、川贝等配伍用于肺阴虚干咳。

查看详情